注:本文整理自周燕珉教授的线上讲座“新冠疫情下,如何设计能够保证老年人的生活品质”。讲座内容较长,因此拆分为上下两篇推送,本文为其中的第二部分。
上一部分和大家分享了规划和景观设计上的一些心得体会(链接见文末),在第二部分中,我们想讨论一些建筑室内空间设计的问题。结合调研中一线工作人员反映的问题,我们挑选了建筑主入口、社区共享空间、室内活动空间、老年人居室以及员工宿舍这五个有代表性的空间,从建筑设计的角度思考怎样设计才能既保证日常运营的便利,又不影响隔离状态下的使用。
一、建筑主入口
图1 建筑主入口设置的棉帘
图2 轮椅进出平开门时需要额外的协助
此外,调研时发现有的机构虽然设置了门斗,也都采用了自动门,但是两扇门靠的比较近,人一靠近两扇门全打开了,这样也起不到防风和隔绝空气的作用。因此,在设置门斗时需注意两扇门的间距,尽量让一扇门关闭后另一扇门再自动打开,真正起到防风的作用,避免对门厅活动的老年人造成影响。
图3 自动门有利于轮椅通行,也可避免接触门把手
图4 采用智能手环控制门的开启(图片来自荷兰知名照护机构TanteLouise公司官方网站)
图5 主入口平面布局示意
图6 访客入口内侧同样设置有接待窗口
这种做法在日本也很常见。日本人比较讲究主入口的设计,如图8所示,在临时落客区域里面有一个缓冲区,然后门斗采用双重门的设计,第一道门自动开门,但是第二道门就不能随便进了,比如邮递员就可以不用进入设施,在这里完成投递。日本这种门斗的设计仔细想特别有学问,比如门斗的门上一般设置有圆形的窗孔,有人来访者时,前台的服务人员可以透过窗孔看到,及时出来迎接,双重门的设计也能够让客人进入门斗安定地交谈,以显示对客人的礼貌和尊重。
在国内调研时,有很多设施都反映过这个问题。在有参观团来的时候,还没有来得及接待,人群一下子就涌到门厅,尽管不希望他们参观,但是有些人已经在设施里到处乱跑了,又是照相又是喧闹的,很难控制。所以,我们认为,建筑主入口的流线需要仔细考虑,不应该吝啬门斗这一点空间。
二、社区共享空间
那么我们建筑设计应该怎么设计,才能既保证超市可以对内外均可以营业,在突发事件下还可以封闭管理呢?在以前的设计中,我们也曾经遇到过这种问题,这些拿出来和大家分享。如图11所示,我们在项目首层沿街位置设置了很多的商业配套用房,在内外两个方向开门,沿着城市就变成了外街,而设施内部则与老年人活动用房形成了内部的生活街。这条内街不仅有助于补充养老设施的商业服务功能,营造生活氛围,也有助于充分发挥首层沿街用房价值,为养老机构带来稳定租金收入,补贴运营。疫情期间需要封闭管理时,可以考虑关闭对外的界面,也不太影响内部的使用。
图11 某设施首层功能布局示意
在荷兰调研时,我们也看到过类似的设计手法。比如Holf van Nassau这个认知症照料机构,为了给认知症老人营造其熟悉的社区氛围,选择将商店、理疗室、美发室、洗衣房、维修、办公等空间分散布置在建筑内庭院周边,营造出商业内街的氛围。(图12)
图12 Holf van Nassau设施首层功能布局
三、室内活动空间
第一点,是公共走廊的回游流线设计。
老年人需要适当的走动来保持身心健康,不管是平时还是在疫情下,如果一直闷在房间里不活动,老年人的各项身体机能就会下降很快。在隔离状态下,如果楼栋附近没有合适的室外活动场地,设施内的公共走廊就是最好的选择,老年人至少可以围绕着走廊转圈。为了避免走路过程中的单调和重复,条件允许时,室内走廊最好能够实现流线的回游。回游流线还有很多好处,既有利于提供服务,缩短护理动线,也有利于认知症老人的徘徊,避免走廊端头带来的焦躁情绪。
图14 设施内的回游流线示意
图15 在走廊中设置康复“站点”,增加老人散步的乐趣
第二点,是公共走廊的空间设计。
在德国调研的时候,我们看到这样一个做法非常受启发。德国 St. Anna综合型养老设施的标准层平面中,将折线形的走廊局部放大,使交通空间、活动空间自然、高效地融合在一起。这些放大的活动空间里放置有桌椅等家具,老年人可以到此空间休息或者进行小组活动,空间氛围特别好。
图17 德国 St.Anna综合型养老设施组团划分示意
图18 调研发现某些设施活动空间较为封闭,灵活性差
四、老年人居室
调研了解到,由于病毒存在“粪口传播”这样一个途径,很多老年人觉得共用马桶、水池、洗衣机等不卫生。其中这种问题在平时也是存在的,养老设施不同于医院,老年人的衣物等不是公用的,很多老年人不希望自己贴身的衣物跟大家混在一起洗。所以,在有条件时,老年人居室卫生间中最好设置单独的洗衣机,如果觉得配置洗衣机比较贵,也可以提前预留好上下水,让老年人根据需要自己来配置。有一些护理型的居室,需要为老人涮涮尿壶,或者处理一下污物,直接在水盆里洗感觉不卫生,拿到楼层公共的清洁间又容易将味道散到走廊上,所以卫生间中配置污物池也很有必要,污物池也可以带个盖,防止味道散发出来。
图21 广州某设施走廊里的栅栏
其实日本的法规中对于住宅、养老设施中的机械通风也有强制要求,所以在日本参观时,我们随处都可以看到墙上的这个通风孔,它可以调节进风量的大小。在冬天室外较冷不宜开窗时,这个就特别好用,既可以不用开窗,也能够实现换气的需求。
图22 日本机械式通风系统示意
五、员工空间
调研的时候,我们发现部分设施将员工宿舍设置在底下或者半地下空间。虽然在法规上,地下空间能否住人比较模糊,但是综合各种经济要素考虑,这也是一个解决方案。对于我们建筑师而言,就是应该通过设计,尽量为员工创造出有通风、有采光,能够满足各项生活所需的空间。比如有男女分区,各自设置独立的卫浴,有独立的出入口等等。
图24 某设施地下空间的员工宿舍平面布局
小结
我们已经围绕疫情做了两次分享,最后小结一下。
这次疫情确实给养老设施的使用者带来了比较多的困难,也给养老建筑的设计带来了许多新的挑战。但是我们不能将这些限制简单地就转化为更严格的规范要求,对养老建筑的设计提出更多限制。尤其是在当下,改造项目所占比例越来越大,法规从严也不利于养老事业的发展。
通过上面的分享也可以看到,疫情中遇到的很多困难,通过灵活的空间设计策略,都能够得到妥善解决。日常运营和突发事件本质上并不矛盾,都是养老设施可能面对的各种情景。所以,经过这次疫情,我们建筑师应更细致地观察老年人的生活状态、护理人员的工作状态,综合地理解各类诉求,借助灵活地空间为其提供更多维度的支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