什么是照料单元呢?照料单元也叫照护组团,是为一定数量的护理型床位设置的生活空间组团,包含居室、单元起居厅和为其配套的护理站等居住及交通空间,一般相对独立,并有护理人员对此区域内的老年人提供照料服务。这种运营管理模式在国外已经发展了很多年,得到了北欧、日本等很多国家和地区的应用和推崇,积累了宝贵的经验。下图就是北欧一个典型的照料单元的平面。
图1:丹麦Ærtebjerghaven设施照料单元平面
图3:丹麦Ærtebjerghaven设施照料单元
1、国外照料单元的发展历程
图4:德国养老设施发展历程示意
图5:美国、日本护理院中老年人比例
图6:伦纳德-弗洛伦斯生活中心标准层平面图
2、我国设置照料单元面临的常见矛盾
首先,以前规范对朝向和日照的要求限制了组团的形式。一方面,受生活习惯的影响,我国的老年人,特别是北方地区的居民,特别喜欢南向的房间,希望居室内有自然采光;另一方面,我国养老建筑的相关规范对日照有严格要求。所以,设计师总是习惯将居室都尽量放在南边或者东西侧。但是,2018年开始执行的《老年人照料设施建筑设计规范》考虑到照料单元这一形式,给出了一定的弹性。比如设置照料单元以后,有的居室不能满足日照标准,但是公共起居厅能够满足也可以,因为老年人白天不一定都呆在自己房间里,他会到公共区域吃饭、参加活动,这样也方便照护人员集中管理。
所以,这里有一个设计上的取向问题。有些项目倾向于将居室都放在南向,而把起居厅做成暗厅,或者放在东西边,太阳一会就过去了,起居厅实际上并不舒适,也起不到应有的效果。所以,我认为起居厅还是应该尽量有日照,时间还不能太短。
图7是一个错误的示例。居室都沿南向和东向布置,起居厅设置在中间的连廊上,虽然保留有这个活动空间,但是日照不是特别好,建筑遮挡也比较厉害。从防疫的角度看,这个平面也不利于划分成更小的照料单元,照护人员的护理流线也比较长,照护起来不太便捷。
另外一个矛盾,是我国现在的养老项目规模普遍偏大。
在投资建设时,出于经济性的考虑,很多项目都对床位数量有要求,希望尽量多布置一些房间,床位数量多一些,动辄几百上千床。最后落实在平面上,往往是一条很长的走廊,两侧布满房间,图8就是这类中比较典型的平面。
因此,我们不能片面强调规模和床位数量,也应该注意空间的品质,不需要每个居室都有阳光,但是起居厅的位置要尽量好,能够晒到太阳,单个建筑组团规模也应该适当缩小,以应对未来的照护需求。
3、照料单元应选择适宜的规模
第三块的内容,我就想讲一下照料单元应设置多大的规模比较合适。
前面我也谈到,其实老年人照料设施的未来客群是高龄失能失智老人,所以从护理的角度看,照料单元的组团规模不应该做得特别大。或者说,这些较大的组团在未来也应该可以切分为更小的照料单元。
我国现行规范规定照料单元的设计床位数不应大于60床,相对于旧版规范的100床,这个规模已经适当缩减。新规范还提到了认知症老人照料单元的床位数,不宜大于20床。考虑到我国的国情,规范也不敢一下把规模缩得特别小,但是对照发达国家的规模,可以看到我们的规模还是偏大。比如,同样是重度失能失智老人,美国的绿屋之家(Green Home)每个组团是10-12人,丹麦的LBM单元是7-9人,日本的GroupHome组团是5-9人。这些组团的规模大小,是他们多年经验的总结,与各国的照护模式匹配,是空间与服务协调的结果。我们国家现在还处于一个过渡时期,所以暂时先写大一些,以免大家都做不到。
那么,照料单元到底多大规模合适呢?这个问题没有确定的答案,需要我们结合实际情况区别对待。那我们应该从哪些方面着手考虑?
首先是护理人员配比和工作效率。比如,美国护理院中一般组团规模为40床左右,晚上配置一名注册护士或注册实习护士;白天则分为两个小组团,每20床配置一名注册护士或注册实习护士。
其次是老年人和护理人员的人际交往与心理需求。护理人员熟悉老年人,能够有针对性的为老年人提供更好的服务。特别是认知症老人,他们比较特殊,表现的症状不太相同,需要更加个性化的服务,组团人太多时也容易恐慌,所以日本将认知症照料组团规模控制在5-9人,照护水平较高。
此外,还需要考虑老年人的身体状况和护理需求。随着身体条件的退化,老人所需要的护理服务也更多,这也决定了组团规模不会太大。比如,日本自2000年推行小规模组团式护理,并规定特别养护院中,也就是护理程度比较高的这些机构,50%及以上的护理组团规模应在10床及以下,从而保障护理的个性化品质与人性化服务。
这里举两个平面案例,来说明不同身体状况老年人适用的照料单元规模的区别。图9(b)是美国一个护理院的一般护理组团,可以看出它的平面比较自由灵活,布置了很多分散的小起居厅,床位数也要更多一些;图9(a)则是一个认知症护理组团,它的居室围绕主要活动空间来布置,护理站设置在组团中间的位置,照护人员对每间居室的情况都能够清楚地掌握,老年人一出房间就能够找到活动空间,相比较于一般护理组团,认知症照料组团的空间关系要更加简明。
4、照料单元的功能配置应尽量完善
第四点我讲一下,照料单元应该配置哪些功能。
以我们设计的一个设施的标准层平面为例。当时,我们设计了一组公用的主交通核,从主交通核出来后可以分成两个组团,每个组团内部配置有单独的配套服务功能和公共起居厅,还分别设置有单独的次交通核(含有电梯),方便后勤和护理人员使用。
在每个组团内部,我们也预留了完整的服务空间,比如备餐管理、清洁间、污物间、洗浴空间等等,即使是被隔离,也能够独立地满足组团内老年人和护理人员的使用需求。组团内还设置有一部单独的服务电梯,隔离状态下可以运输物资,而不必经过公共空间或者是其它组团。
5、照料单元的划分应注意护理效率
第五点,我想强调一下照料单元的划分应注意提升护理效率。组团式照护相较于不划分组团,确实会更费人力,所以从建筑设计的角度,我们应该通过一些手法,来提升护理人员的效率,达到节约人力、降低护理人员工作负担的效果。我以一个日本的案例来简要说明。
图14所示是日本某设施的标准层平面。这个设施将组团的护理站设置在L型平面的拐角处,正好处于两个组团的分隔线上。这种平面设计,使得护理站的照护人员,既能够照顾到组团A里的老年人,也能够照顾到组团B,护理人员之间能够相互帮助。发生紧急情况时,比如如果需要防疫,就可以将这两个组团分开,成为独立的两个组团,主交通核也可以分别通向两个组团。这种设计就是利于提升护理人员的工作效率的做法。
图15:日本某设施组团划分示意
案例分析
北京长友雅苑认知症照护中心
从功能布局上看,建筑首层以公共功能为主,包括社区服务中心、中医诊所、认知症照料中心门厅等,这些公共空间设置有不同的出入口,平时可以合并使用,需要隔离时也可以分开。楼上两层为认知症老人的照料中心,均采用组团式布局,每一个楼层可以划分为6个不同的照料单元。
图16:长友圆楼各楼层功能布局示意
以二层平面为例,圆楼的外围被划分为6个照料单元,有的组团是9个人,有的是10个人,其中还设置有一个双拼组团。圆楼中心区域是一个采光中庭,围绕中庭的一圈区域是共用的公共活动空间,中庭与公区之间有玻璃分隔。内侧居室和活动区之间还设置了许多采光天井,可以实现内侧居室的采光和通风。建筑组团之间可以通过居室之间的走廊联通,也可以藉由中间的公共活动区域联通,平时不同组团的护理人员可以穿行活动区域,动线比较便捷,如果遇到紧急情况,封闭其中一个组团,也不会对其它组团造成过多的干扰。分散布置在建筑内的几部电梯,也能够满足紧急情况下的物资运输需求。
图19:双拼组团平面布置示意
每个照料单元内部功能配置也比较齐全,除了就餐区和起居厅之外,也设置有公共浴室和公共卫生间,沿着墙壁布置有备餐台和工作区域,还有一些储藏空间,能够满足日常照护需求,清洁间、污物间则布置在两个组团中间。
图20:独立照料单元平面布置示意 
下面这些图片是建成后的样子,因为是圆楼,空间里有很多的曲线,看上去也显得更加活泼。
图21:长友圆楼空间实景
小结
今天和大家分享了有关“照料单元”的很多设计理念,最后小结一下。
面对这场疫情,养老设施的防疫问题会得到更多的重视,但是我们不能只考虑到疫情,还应该考虑到建筑的日常运营和老年人正常生活的需求,我们需要在这中间找到一种平衡。类似于“照料单元”这种形式,既符合防疫的需求,有利于护理品质、护理效率的提升,也符合未来的发展方向,所以这是一种两全其美的解决方案。当然,现阶段设置照料单元确实也有很多问题,比如带来成本的提升,更费人力,但是从长远来看,我们建议还是尽量去做,或者在建筑设计之初就留出改造的余地。
当然“照料单元”只是防疫和日常运营结合的一个例子,我今天的分享就当作是抛砖引玉,也希望各位建筑师同行积极调动智慧,更好地理解疫情与养老建筑的关系,创新设计出更优秀的养老建筑空间。
我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,谢谢大家!